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博鱼体育视频】拾遗《跆拳道》@十年磨一剑我血荐轩辕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6

  博鱼体育本文最初发表于2006年五环明星杂志《跆拳道》创刊号,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跆拳道人的情怀与初心,钩沉历史,向全天下的跆拳道人致敬。

  因为我国跆拳道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成绩和表现让国人了解了这个富有魅力的运动项目,也使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把跆拳道健儿当作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从强身健体到为国争光,跆拳道点燃了无数人的梦想。

  十年磨一剑。回溯跆拳道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太多的感慨。跆拳道在中国的十年,是艰难的十年、创新的十年、奋斗的十年,灿烂的十年,也是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1995年11月17日,菲律宾马尼拉民族艺术馆,世界跆拳道锦标赛拉开战幕。在95支参赛队中有一支由12名年轻队员组成的新军出现在赛场上,他们的道服上印着火红的两个字一一中国。

  那届世锦赛男子是第12届、女子是第5届,而我们刚刚加入世界跆拳道联盟(WTF)。中国队员也是首次出现在世锦赛上。至于比赛成绩,不言而喻,仅有一名男选手战胜了印度选手一场,其他人均在第一轮惨败博鱼体育。不少队员被人家踢得五脏六腑像乱了套,下场来直想呕吐,但队员们还是为没在比赛时被"KO"而庆幸。

  出师未捷,但是中国跆拳道人的心气没有泯灭。当时,有的国际跆拳道权威人士断言:中国队要想成个样子,要到十年以后才行!就连数次来华讲学,热情支持中国跆拳道事业的世界跆联副主席李仲佑先生在回答中国记者有关中国何时能在国际比赛中拿到好成绩时说:“多数国家开展跆拳道已有二、三十年,中国跆拳道刚刚起步。依我看,对于你们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和参与。你们不是常说,重要的是参与吗?”言罢,发出一阵颇具长者风度又意味深长的笑声——

  李仲佑先生的话并非“外交辞令”,很实际很中肯也很客观。但是,李先生显然忽视了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人所焕发的巨大能量和潜力忽视了不甘人后的中国体育界人士那种惊世骇俗的赶超气势和务实劲。我们决不会甘于沦为国际跆拳道赛场的陪练。

  两年后,97年香港世锦赛,恐怕包括李仲佑在内的许多外国友人都没想到,两年前还“弱不禁风”的中国跆拳道选手在比赛中就打出了模样。先是16岁男选手刘闯在58公斤级比赛中连克瑞典、日本、希腊选手,又在第四轮以猛蛇出洞般的攻势将上届冠军、土耳其选手挑落马下,最后夺得铜牌。其后,中国15岁的女将黄鹂在43公斤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与韩国名将梁昭禧争夺金牌。小黄鹂决赛中率先得分,后与对手杀得难解难分,仅在最后3秒钟时被对手偷袭得手,一分惜败。

  1998年在越南胡志明市举办的亚洲锦标赛上,河南姑娘贺璐敏在70公斤级比赛中战胜包括韩国选手在内的各路强手,决赛中以绝对优势为中国夺得首枚重要国际赛事的金牌。

  1999年6月,加拿大埃德顿世锦赛上中国选手踌躇满志,向金牌发起冲击。女选手张会景在65公斤级中摘得银牌,陈中、袁桂茹获得铜牌;在最后天的比赛中,军体院选手王朔在女子55公斤级比赛中,一路以大比分淘汰墨西哥、菲律宾、越南、瑞士选手闯入决赛。在与韩国选手的决赛中,王朔打的灵活主动,在终场前30秒时,果断起下劈,击中对手头部得分,最终冠。当人们在机场欢迎载誉归国的跆道队时,前来迎接的人们将王朔高高抬起,为我们的第一个跆道世界冠军而欢呼。

  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竞技跆拳道创始人之一的李仲佑在汉城会面长期旅居美国的韩裔牧师金圣根他们谈到要将跆拳道推广到中国。因为当时中韩两国尚未建交,无法正常联络,金圣根自告奋勇做工作。

  汉城奥运会期间,金圣根找到了中国奥委会的有关负责人,表达了愿意在中国推广跆道运动的愿望。汉城奥运会后,他又通过原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舞演员崔文女士(出生在北朝,朝鲜族,曾获人民演员称号)找到原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夏朗,转达了世界跆联想在中国发展跆拳道的愿望。夏朗马上向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同志作了汇报,李梦华把当时在国际司担任领导的魏纪中找来商议。

  魏纪中是中国体育外交方面的专家型领导。在当时中韩没有建交的情况下,要决定国家正式开展这项运动确实不大现实。魏纪中建议是否可以在体育院校当中尝试开展,这样既可以抓住机会也不会产生其他问题。李华主任认为这一方案可行。于是,把尝试性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工作,交给了当时由杨福禄担任院长的北京体育学院。

  金圣根返回汉城后,会同李佑选派一流的教练员到中国执教,考虑到中韩尚未建交的现实,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季道教练员逐一过筛子,最后选定了在美国夏威开道馆的韩裔美国人李大成。

  李大成当时30岁出头,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经连续10次获得全美跆拳道轻量级的冠军,因此被载入吉尼斯纪录。1989年5月,留着一头长发,带美国夏威夷的热浪李大成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两周的道执教活动。

  “我一走出首都机场,就发现来接我的那些人的眼光中的信息——这么瘦小的人会打跆拳道?一位学生甚至问我,你是那个名声显赫的李大成吗?第一堂课他们非要和我比试一番,结果被我的几个飞起来的后旋踢压制住了,李大成若干年后这样回忆他刚到中国来时的情形。

  “我们想象中的跆拳道大师高大威猛,没有想到来了一个小个子心里都不服气。所以第一堂课我们和他较劲。要和他真刀真枪的干ー下。比赛一开始,真想不到他的速度如此之快,而且可以飞起来踢,我们服了”。参加过学习的管健民(时任国家散打队总教练)后来这样说。

  李大成教学方式新颖,要求严格。原定的两周教学被延长了一周。在李大成上课期间李仲佑先生在旁边看课,并不顾60岁高龄亲自进行动作示范,令人非常感动。正是由于李大成的出色表现,为跆拳道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199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3届会议上,确定跆道为尼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因此道项目的发展开始引起国家体委业务部门的关注,加快了发展拳道项目的步伐。1994年底,在北京体院举办了内部教练员培训班、在河北正定举办了内部裁判员学习班,在云南昆明举办了实验性质的全国比赛。

  1995年5月在北京体院再次组织了一次全国比赛。在那次比赛开幕式期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同志应邀出席,原国家体委一司主管跆拳道项目的副司长郭仲恭同志借机提出参加1995年跆道世锦赛一事,获得原则性批准。

  金圣根先生听说此事后十分高兴,并承担了中国队参赛所需的全部费用。首次参加世锦赛的中国队员,就是身穿金先生亲自给定制的队服出现在马尼拉的。而在此之前李大成、杨镇芳在中国的所有执教费用包括95年全国比赛的资金都是由金圣根先生无条件提供。

  菲律宾世锦赛的开幕式上,当中国队经过主席台时,掌声格外热烈,原来,全世界练习跆拳道的人口中,华人占相当的比例,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世界跆拳道活动,使得在跆拳道界的海外华人格外高兴,激动地表达盼望祖国能够派队参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从正式开展项目到得世界冠军仅仅用了四五年时间。这个速度在中国体育界可说是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堪称中国神话。那么这个神话是如何创造的,谁又是神话的造者呢一一要知道,中国跆拳道有一部艰苦的创业史。

  用时任国家拳道队总练陈立人的话讲,跆拳道创业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穷二白”。

  国家体总局一司可说是这项目的策源地。当时的一司副司长中国跆道协会秘书长郭仲恭(后任重竞技中心副主任,现已退体)主持这项工作。

  此前,我国大陆没有跆拳道的专业人才。1995年赵磊和陈立人亲赴韩国学习,短短20天,他俩带回堆满半间屋的录像带。那里面全是韩国人跆道训练的真实场景,从做准备活动开始到各种基本动作,高难动作,教练示范,队员操练,实战对抗,一招一式历历在目。这些都是他俩亲手拍摄制作的录像资料,为了录制这些资料,在韩几乎没睡一个囫囵觉,这批录像资料后来经国家队教练组陈立人,曹涛等人的整理,可说是我国最早,最正规的克隆”跆拳道。

  首先是经费短缺,总局批给跆拳道全年的训练经费只有可怜的16万。那时我们的国力还不强,拿出这些经费已属不易。

  再就是国家队没有训练场地,先是在北体大,在拳击队的训练馆钻拳击队的“空子”训练,没地方时就去练长跑。等拳击队训练一结束,他们就乘虚而入钻进训练馆去练。训练器材几乎一无所有陈立人自己掏腰包从国外买回两副脚靶,队员们练得十分起劲儿。

  进入冬天了,队伍连棉服都没有。队员们出出进进都是一溜小跑。这事让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徐寅生知道了,派人买了几十件军大衣,亲自来队里郑重地发到每位队员手上。队员们穿在身上暖在心田。从此,军大衣给这支队伍增添了一种行伍色彩。

  1995年底,跆拳道队又转到天津西青的国家女子柔道队基地,把训练馆里的一处过道当成了训练场地。过道只是光禿的水泥地没有垫子怎么练?赵磊向时任摔柔处处长的宋兆年求援。老宋很痛快,答应把德国柔道协会赠送的一批榻榻米送给跆拳道队用。

  跆拳道项目进步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起点高。说它起点高是这一项目的起点建立在我国各传统优势项目的成功经验之上。在项目开展初期.就定下了发展项目的整体构想博鱼体育,方针是:博采众长,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当时主管项目的郭仲恭是老一辈国家乒乓球手及教练,拥有丰富的管理运动项目的经验。他力主张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思路,但也不主张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项目起步初期,我们先后请了许多国外的专家来授课,像跆拳道创始人之一的李仲佑先生先后被请来三次,美国专家李大成、韩国体育大学权威李盛国、隆仁大学教授杨振邦、华裔跆拳道影星谭道良、韩国跆拳道专家郑根灼... ...

  中国人的谦虚好学感动了这些专家权威,他们热情地为中国跆拳道的发展献计献策。李仲佑先生告诫中国不要跟在韩国后面跑,他说.“我亲自扶植了中国跆拳道,但我不希望你们照搬韩国的那一套,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东西韩国的东西你们要想办法破掉!”

  走自己的路,是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跆拳道创业之初的一个方向。我们的优势是在哪里?一是有众多达到国际高水平运动项目的训练经验和管理体制;二是有制,全国一盘棋:三是中国人特有的那种不甘人后奋发向上的干干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创业期的国家跆拳道队教练组的成员都是从各项目抽调来的,陈立人、鲁凡、韩国平、曹涛、卢秀栋、王润强、曾于久、陈亮... ...五六个项目的教练凑在一起,人称是跆拳道的“杂交优势。

  乒乓老前辈郭仲恭将乒乓球和柔道的经验搬了过来。一是训练要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大原则”;二是选择女子大级别作为突破ロ;三是在训练中采用男帮女的方法确保女子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这些理念给跆拳道项目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初期的跆拳道训练由于经验不足,只有靠苦练。在北体大刚开始集训时,每个队员要过压腿拉韧带这关。由于半路出家,许多队员的年龄已经过了拉韧带的最佳生理期,但是练跆拳道如果没有柔韧性的保证,无异于天方夜谭。没办法忍吧!几个队员坐在一条腿上往下压,疼得那些姑娘小伙鬼哭狼嚎,人们以为训练馆改成“屠宰场”了。那时每天训练8、9个小时,中午也不休息,只在训练场边吃点面包了事。

  为提高身体素质,那时经常需要练长跑。鞋子特别费,没几天就开绽,许多队员就光着脚跑。夏天时路面晒得烫,一些女队员边跑边叫,像一个个疯姑娘。冬天也难熬,姑娘们的脚趾都裂开了大血口子,贴上胶布照样光脚跑,训练结束揭下胶布时那叫一个疼。女队员张会景,脚上的口子化脓起了大包还练,实在不行了才去医院作了手术。即使这样,总教练陈立人还是个铁心肠的“魔鬼教练“。每次跑步时他都在场谁不达标都不行,罚你没商量。后来的奥运会冠军陈中也曾经有过被罚的经历,罚得她跑不动了就在地上一步一步地爬——边哭边爬,膝盖都爬得血肉模糊。那时的高强度训练,她血色素只有6克。

  技术训练刚开始时女队员放不开,踢腿动作质量不高,教练就让两三男陪练围着一名女队员狠劲踢,直到把女队员踢急了,发疯似地还击才行。那时娘们的身上天天是青一块紫一块,睡觉时翻个身都会疼醒。

  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建立了跆拳道部。那时,跆拳道已被列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在奥运会上能取得好成绩,跆拳道项目从上到下每天都像上满了弦似地运转。管理项目的干部们也不例外。从中心副主任郭仲恭,到部长赵磊,干部田爱丽(任中国跆协副秘书长)。还有后来调来的郑宇(任国家拳跆管理中心跆拳道部部长),都抛家舍业地操劳。从那时起.“跆拳道没有公休日”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可以说,中国跆拳道界上上下下,为了项目的早日崛起,工作和训练起来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就说那些为了女队能取得率先突破的男陪练们他们大多都是全国比赛前五名的水平,有的是全国冠军,但为了跆拳道能在奥运会拿金牌,心甘情愿做了“人梯”。

  当陪练可不简单,他们必须放弃自己原来的技术风格专心模仿对手的特点,做动作要点到为止,挨踢却要着着实实。陈中的成名技下劈动作是怎么练就的,还不是她的那些陪练们的脑袋“陪”出来的?这些富有牺牲精神的小伙子们,把姑娘们的进步和成功当成是自己的,甚至当陈中每次踢中陪练的头部,陪练们反而由衷地向陈中鞠躬致谢。

  让我们记住这些为跆拳道姑娘的成功付出性的男陪练的名字,他们中有:陈志权、曾耿遵、何利强、曲恩强、王明飞、李奇、刘闯、林家赞、牛良才、王浩、费明阳... ...

  为了在奥运会上的崛起,中国拳道界像燃烧的一堆篝火,而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投身其中的一把干柴。

  2000年9月,悉尼奥运会。跆拳道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登场。中国队夺金的希望就落在陈中和贺璐敏两名河南女将身上。

  身为亚锦赛冠军和当年世界杯赛冠军的贺璐敏率先出战。不料,出师不利,或许是这位身上多处伤病的姑娘压力太重,她在领先的大好形势下却被对手翻盘胜出。

  但贺璐敏没有倒下。当晚,陈立人教练特意把贺叫出来想嘱咐她几句。这位赛后没让别人看到掉一滴眼泪的姑娘轻轻地回答:“陈指导您放心,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回到房间,她怕自己睡不着觉打扰陈中休息,竟然悄悄的拿着个笔记本,躲进卫生间里整整坐了一宿。第二天ー早,当陈中醒来时,贺已为她做好了一切参赛准备。

  陈中信心十足地披挂出阵,第一场6比0大胜东道主选手,第二场6比3胜英国,第三场对墨西哥、第四场对委内瑞拉都是大比分获胜闯入决赛稳保银牌,陈中和陈立人相视一笑_-----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可以松口气了。

  郭仲恭此时却意味深长地对这师徒问说。“此时不搏待何时搏?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吃后悔药的人,机遇当前,就看你们抓不抓得住。领队的话将他俩从喜悦中敲醒。趁着决赛还有一段时间,老郭还特意带陈立人和陈中去见了中国代表团团长。袁团长面授机宜”谈了足足半小时。待陈中离开时,内心已然是激情澎湃,充满了战斗的渴望。

  那真是一场精彩的峰对决。意气风发的陈中上场了她像一只下山猛虎英气逼人,前几个回合打得俄罗斯选手几无还手之力。陈中愈战愈勇前踢、横踢、后踢频频得手,三次使用杀手铜下劈进攻两次得分,还打了对手一次“KO",至终场以8比3的绝对优获胜,为中国夺得了第一面跆拳道的奥运金牌!

  陈中冲下赛场与已是热泪横流的陈立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郭仲恭落泪了,贺敏此时才把热泪尽情地挥洒,在场的中国跆拳道人全都掉泪了。

  高亢嘹亮的中国国歌响彻悉尼夜空,奥运会上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这一次是为中国跆拳道人奏响的国歌、升起的国旗。

  此时,距中国正式开展跆道运动仅仅五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站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不仅在中国体育界被传为佳话在国际跆坛也赢来一片赞誉。

  尼奥运会后,中国跆道起步阶段的重要组织者之一、国家重竞技技中心副主任郭仲恭光荣退休。重技中心党委书记常建平(时任国家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负责接管跆拳道项目的整体工作。

  常建平书记接管跆拳道后,就面临队伍雅典奥运会的备战工作。为了在雅典再续辉煌,常书记经常亲赴远在天津的国家队指导训练,现场办公。在常书记身体力行的影响下,陈立人等人在队伍的管理体制方面独创出“部队一体”的管理模式,使管理中心跆拳道部与国家队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备战工作的效率。

  在悉尼运会后的数年中,中国跆拳道健儿在系列重要国际赛事中都取得了不俗战绩博鱼体育,然而他们的目光紧紧地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奥运会和其它世界大赛不同,跆拳道比赛只设男女各4个级别且每队最多只能通过预选赛取得男女最多各两张入场券。故此打造过得硬的“尖兵”是中国跆拳道队的迫切需要。

  为了备战雅典奥运会,很多单位、个人做出了贡献。天津市体育局韩家墅训练基地投入资金改建训练馆和食堂;河南体育局专门派竞体处处长康闽利驻守在北京为国家队服务,北京体育局什刹海体校的车队食堂宾馆、场馆全部服从国家的需要和指挥。

  还有海南体育厅、安徽体育重技中心、浙江体育局、青岛成革体育用品公司、中国台北跆拳道协会、苏州体育局、香港光荣行、耐克公司等单位及有关同志都为奥运会备战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山东、安徽、陕西、广东、江苏等体育局,把自己准备十运会的优秀选手放在国家队作陪练做出了贡献,付出了牺牲。

  进入新千年,为了让队员专心备战雅典奥运会,担负夺金重任的女队又迁徙到天津郊区韩家墅一处废弃的飞机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玉米地和羊群为伴,是一处绝好的封闭训练场所。

  在封闭训练期里,我们的训练手段虽然与初期的艰苦练相比有了很多改变,已经从苦练变成了“巧练”,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没有变。队员们每天早上仍要跑上8、9千米,四百米、五百米的冲刺也要练上十几个,再加上两个半天的高强度训练,从训练强度上有了保证。

  终于等来了雅典奥运会开幕的日子代表中国出战的是陈中和露面不多的北京姑娘罗微。

  8月25日,比赛抽签。罗微在67公斤级比赛里首轮就将与韩国名将黄敬善相遇这是一张“死签”!闻此,罗微这位话语不多但颇有主见的俏姑娘,却坚信雅典是她实现梦想的地方,她想的是要把“死签”打活!

  赛前的准备活动,罗微做到大汗淋漓。比赛一交手,罗微的攻势如潮,出脚迅捷有力,打的又快、又准、又狠,很快就占据了主动。黄敬善虽身经百战,但在罗微的凌厉攻势面前却失去常态。终场锣响,罗微以一分获胜“死签”活了!

  几场比赛下来,罗薇一路杀进决赛。决赛是在与东道主选手的角逐中展开的。罗微把赛场观众如雷般的鸣当作是为自己加油,她只有一个信念:我要赢。双方的比分交错上升,东道主选手没能抵挡住罗微旺盛的攻击气势,最终败下阵来,罗微漂亮地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一枚计划外的金牌!

  第二天,该陈中在67公斤以上级中亮相了。陈中肩上的担子更重,作为上届冠军,她早已成了各国对手重点研究的对象,卫冕的难度很大;同时,作为我国最早一批从事跆拳道训练的老队员多年超负荷的训练、比赛,使她的伤病也多了起来。赛前,大家把雅典夺金的重任和希望多一半是寄托在她的身上,所以也使得她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这使陈中在备战的后半期多少变得有些压抑和郁闷。

  再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领队和教练的眼睛。离奥运会还有个把月,为陈中解压乃重中之重。但谈话已谈了不知多少次,收效不大。于是陈立人动手给陈中写封信试一试。

  回到房间陈教练拿出纸笔写起信来。这封信他不知写了多少遍:写完一封不满意,团掉重写;还不满意再团掉重写;再不满意再重写一一短短一封信不过几百字,陈立人干了几乎一个通宵。第二天,他郑重地把这封信交给了陈中。这是徒弟第一次收到教练的亲笔信。

  晚上回到房间陈中打开了这封信一一恳切的言辞、推心置腹的话语,字里行间的鼓励和信任------看着看着,陈中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尔后蒙上被子痛哭失声。那一夜,她转辗转反侧没能入睡。至今,陈中把这封信托付给妈妈像宝贝似地珍藏,轻易不肯示人。

  雅典奥运会的卫冕战中,她如同一只苏醒的睡狮,那气势、那斗志,那精神,简直没有任何力量能抵挡,只有两句话可以用来形容,那就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两员女将出战双双折桂,夺冠率百分之百,创造了中国跆拳道的又ー次奇迹!

  1996年初,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春节探望国家跆拳道队时,曾给队伍写下一幅题辞:守道待时。今天,中国跆拳道健儿更深切地领会了老局长这句题辞的内涵,实现了老局长的夙愿。

  中国跆拳道仅用十年的时间,在一系列重要国际赛事中取得重要突破和成绩,在国际体坛阐释了什么叫“中国速度"、什么是“中国神话",谱写了一曲昂扬的争气歌,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艰苦奋斗、靠的是自强不息、靠的是中华民族不甘人后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有人说,十年未必磨得一把好剑,但是十年磨剑的艰辛历程,确是铸就一把好剑必不可少的。纵观十年发展历程,也可以用“亮剑精神”来概括形容中国跆拳道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中国跆拳道人在初创时期也曾在国际跆坛被打得一败涂地。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他们卧薪尝胆,苦练真功,迅速赶上了世界诸强。这不就是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推崇的“亮剑精神的真实现吗?

  如今,跆拳道这项属于儒家文化为基础的“舶来品”运动,已在神州大地成为大众热衷的健身强身项目之一,习练人数已达百万之众。大众的参与为项目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不仅为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也为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作出了贡献。

HTML地图 网站地图